头尾灯鱼

头尾灯鱼-->简介:
头尾灯鱼属脂鲤科,原产南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学名Hemigrammusocellifer。头尾灯鱼鱼体呈侧扁棒槌形,尾鳍叉形,体长4—5厘米,背鳍尖形,位于背部中间,臀鳍浅黄褐色,鱼体侧中有条深蓝色纵向条纹,头尾灯鱼的最大特点是,眼睛虹膜上半部及尾柄末端上半部都是可折射光线的金黄色,在水中游动时头尾两处便会闪闪烁烁如同两盏小灯,故而取头尾灯之名。 头尾灯鱼温和,宜与同科种其它小型鱼混养,喜群居,食动物性饵料,喜弱酸性老水,饲养温度22℃一24℃。
头尾灯鱼-->形态特征:
灯笼鱼头大尾细,身体圆尾巴细,体表被有银灰色的薄鳞。在头部的前边,眼的附近,身体侧线下方和尾柄上,有排列成行或成群的圆形发光器。不同种类的灯笼鱼,它的发光器的数目及排列位置也不同。发光器发出红、蓝、紫等各种颜色,远远望去,荧光闪闪,五彩缤纷,犹如节日辉煌的彩灯。有的灯笼鱼的尾部有一个发光的追逐器,很像汽车的尾灯,有的头部还有一个特大的发光球,很像我国古代的灯笼。在漆黑的海洋深处,时常出现游动的点点光亮。在发出亮光的许多鱼类中,灯笼鱼就是其中的一种。
灯笼鱼的发光器是由一群皮肤腺细胞特化而成为发光细胞的。这种细胞能分泌出一种含有磷的腺液,它在腺细胞内可以被血液中的氧气所氧化,而氧化反应中放出的一种荧光,就是灯笼鱼发出的光。全世界约有灯笼鱼上百种,它们一般都生活在深海。它的发光是对黑暗深海环境的一种生存适应。在黑暗的深海里,它们发出的光可用来诱捕食饵,迷惑敌人,引诱异性,以利于集群生活。
灯笼鱼亚目的1科,因体上有能发出晶莹夺目光泽的小圆形发光器、形似灯笼而得名。本科鱼类通称灯笼鱼。有30余属230多种,从北极至南极所有大洋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温暖海域的表层及次深层;中国约有15属60多种。体长形,侧扁,腹部圆。头大,吻短且圆钝。上颌骨细长。口大,口裂长,口角可达眼后缘的远后方。两颌具有弱齿。体被较大的圆鳞或栉鳞,容易脱落。侧线完整。背鳍约位于体中部;脂鳍小;通常臀鳍比背鳍长,起点约在背鳍末端的后下方;胸鳍细长;腹鳍短,腹位;尾鳍深叉形,尾鳍的上下具有柔软或坚硬的副鳍条。
中国常见种有灯笼鱼属中的芒光灯笼鱼,体被栉鳞,臀鳍上方发光器3个,排列略成一直线,体侧后部发光器位于脂鳍基的下方。金焰灯笼鱼(见图[金焰灯笼鱼]),体被圆鳞,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以上两种鱼类一般体长不超过1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底灯鱼属中的七星底灯鱼在中国是东海沿岸常见的小型鱼类,体长20~40毫米。栖息于水深15~40米海区,摄食浮游硅藻和甲壳类。秋冬季为渔汛的旺期。
头尾灯鱼-->习性:
在漆黑的海洋深处,时常出现游动的点点“灯火”,给宁静的海底世界带来了生命的气息。在发出灯火的许多鱼类中,灯笼。性情温和,身体娇小,喜群聚游动,可与其他品种鱼混养。饲养水温22~26℃,对水质要求不严。饵料以小型活食为主。喜在水族箱中层活动、觅食。
头尾灯鱼-->喂养:
1.水质:头尾灯鱼对温度的要求很宽泛,一般水温控制在15℃-30℃之内都可以存活,水温处于22℃-25℃时最适宜其生长,不要让水长期低温,否则鱼容易褪色生病;对水的酸碱度要求为弱酸性,PH值为6.8-7.2;硬度6左右。要保持水流的循环,定期清除水中的毒素,为头尾灯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容器:头尾灯对环境要求不高,容器的大小一般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头尾灯是群游,所以建议不要用小缸来养殖。可以在缸底铺底沙来过滤水质,保持水质的清澈度。头尾灯喜欢水草丰富的环境,所以可以种一些阴性的水草。每周大约换一指宽的水,换水的时候用软管通过虹吸来清除缸底的污物。如使用自来水,要先把自来水放置一天以上,去掉其中的氯气方可使用。
3.喂食:头尾灯不挑食,活食、人工颗粒饲料都可以,比较适宜喂食活食。头尾灯进食很快,一般在1分钟内吃完为宜;胃口不大,一天可喂食两次。一般能挨饿20天左右,但是最好不要长期让鱼饿肚子,否则鱼会生病或者畸形。喂食之后水面会产生油膜,用吸水纸在水面上拖动就可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