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
底部
回到
顶部
所在位置:-> 宠物之家-> 宠物百科-> 宠物详情

红尾伯劳

原产地: 体型: 寿命: 参考价:
cwbk
红尾伯劳-->简介:

红尾伯劳又称褐伯劳、土虎伯劳、花虎伯劳、小伯劳,原产于亚洲大部分地区,分布十分广泛,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1758年命名,共19个亚种。


红尾伯劳-->形态特征:

红尾伯劳普通亚种额和头顶前部淡灰色(指名亚种额和头顶红棕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上背、肩暗灰褐色(指名亚种棕褐色),下背、腰棕褐色。尾上覆羽棕红色,尾羽棕褐色具有隐约可见不甚明显的暗褐色横斑。两翅黑褐色,内侧覆羽暗灰褐色,外侧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外翈具棕白色羽缘和先端。翅缘白色,眼先、眼周至耳区黑色,连结成一粗著的黑色贯眼纹从嘴基经眼直到耳后。眼上方至耳羽上方有一窄的白色眉纹。颏、喉和颊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两胁较多棕色,腋羽亦为棕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铅灰色。


红尾伯劳-->习性: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疏林和林缘地带,尤其在有稀矮树木和灌丛生长的开阔旷野、河谷、湖畔、路旁和田边地头灌丛中较常见,也栖息于草甸灌丛、山地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林缘灌丛及其附近的小块次生杨桦林内。红尾伯劳为广布于中国的温湿地带森林鸟类,为平原、丘陵至低山区的常见种,尤以在低山丘陵地的村落附近数量更高。

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常在枝头跳跃或飞上飞下。有时亦高高的站立在小树顶端或电线上静静地注视着四周,待有猎物出现时,才突然飞去捕猎,然后再飞回原来栖木上栖息。常在较固定的栖点(树枝、电线)停栖,环顾四周以猎捕地表的小动物和昆虫。该猎点的这一段较粗树枝的树皮被剥光,并用树皮纤维筑巢。繁殖期间则常站在小树顶端仰首翘尾地高声鸣唱,鸣声粗犷、响亮、激昂有力,有时边鸣唱边突然飞向树顶上空,快速地扇动翅膀原地飞翔一阵后又落入枝头继续鸣唱,见到人后立刻往下飞入茂密的枝叶丛中或灌丛中。

红尾伯劳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偶尔吃少量草子。昆虫占99.6%,以鞘目昆虫最多,包括金龟子、沟叩头虫,伪步行虫、象甲虫等;其次为鳞翅目夜蛾科和天蛾科幼虫,以主蝼蛄、负蝗、螳螂等。此鸟喜食蝼蛄、蝗虫和地老虎,也捕捉蜥蜴,将之穿挂于树上的尖枝杈上,然后撕食其内脏和肌肉等柔软部分,剩余物则挂在树上绝不回顾。幼鸟就具有将食物(肉条)挂钩在笼内尖刺物上撕食的本能,而并非贮藏。


红尾伯劳-->喂养:

繁殖期5-7月。在长白山5月中旬即已开始占区,此时雄鸟常站在巢域中比较高的小树顶端鸣唱。领域性较强,对侵入的外来鸟类,则加以驱赶。5月下旬即进行营巢活动,并不时出现交尾行为。解剖观察雄鸟睾丸为9毫米×12毫米,已发育成熟。通常营巢于低山丘陵小块次生杨桦林、人工落叶松林、杂木林和林缘灌丛中。巢多置于落叶松、山丁子、刺槐等幼树和灌木上,距地高0.6-7米,随环境而变化,着巢部位多为枝叶茂密的中上部紧靠树干的侧枝基部。巢呈杯状,巢材以莎草、苔草、篙草等枯草茎叶为主,偶尔混杂有一些细的小树枝,内垫有细草茎、植物韧皮纤维和羽毛等。

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4-18天。雏鸟离巢后仍由亲鸟喂食,特别是离巢的头几天,仍在巢中留住,亲鸟觅食归来后不到巢上喂食,而是在离巢1m左右鸣叫,招引雏鸟取食,雏鸟出巢取食后仍飞回巢中,直到16-18日龄后,雏鸟才不再回巢,但仍跟随亲鸟在巢区活动和学习觅食。亲鸟仍不时给幼鸟喂食,当幼鸟能够自己觅食后,才随同亲鸟离开巢区游荡。

0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