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绿鹦鹉

红领绿鹦鹉-->简介:
红领绿鹦鹉(学名:Psittacula krameri)又称环颈鹦鹉、月轮鹦鹉、玫瑰环鹦鹉、蓝月轮鹦鹉,分布于塞内加尔、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和中国。
1769年命名,共4个亚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红领绿鹦鹉-->形态特征:
体长43厘米,翼展42-48厘米,体重95-140克,寿命30年。是长尾的绿色鹦鹉。嘴红色;尾蓝色,端黄;雄鸟头绿,枕偏蓝,上体深草绿色,下体与上体同色但较浅。颈基部有一条环绕颈后和两侧的粉红色宽带;从颈前向颈侧环绕有半环形黑领带。雌鸟整个头均为绿色。
红领绿鹦鹉-->习性:
主要栖息于各种森林和各种型态的开阔乡村地区、刺丛平原区、干燥的森林地区、开阔的次要林区、草原等地区。
红领绿鹦鹉为留鸟,常成群活动,有时与灰喜鹊、八哥、鸦类等在一起活动。叫声嘈杂,特别是早晨和傍晚,常常发出“嘎---嘎---”的连续叫声。飞行快而有力,有时飞得很高,然后又突然降落到树上。大部分都以小群体活动,会聚集相当可观的数量于觅食地点或是栖息的树木附近,偶尔会高达上百只。生性非常吵杂,因此非常明显易见,个性并不十分怕人;平时习惯待在同一个地区,只有在觅食的时候才会迁移到其他区域;飞行的时候相当快速,并会伴随尖锐刺耳的鸣叫声。
主要以榕果、木棉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谷物和其他灌木浆果、花朵、花蜜等。在繁殖季许多印度当地的红领绿鹦鹉会聚集非常庞大的数量于农耕区觅食稻米、粟米、玉米、水果,也会前往咖啡园觅食,时常对农作物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家中饲养时可以喂一些谷类:稻谷、花生、麻籽、葵花籽等混合喂养,还有果类:苹果、玉米等。
红领绿鹦鹉-->喂养:
繁殖期为2-4月,少数早至1月即开始繁殖。求偶时两翅半张,头不时地从一侧向另一侧转动,尤以雄鸟为甚。筑巢在天然的树洞或啄木鸟废弃的巢洞中、或岩壁的裂缝中,有时也自己啄洞筑巢,或者在旧的建筑物和墙壁洞中营巢。每窝产卵4-6枚。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但雌鸟孵蛋时间较长,孵化期22-24天。雏鸟晚成性,大约经过40多天的喂养即可飞翔。
在人工豢养下,相当容易繁殖,但是通常红领绿鹦鹉类的鸟种,雌鸟都相当强悍,和一般鹦鹉雄鸟居于支配领导的地位恰恰相反,因此时常发生凶悍的雌鸟咬伤甚至咬死雄鸟的情形,饲主在配对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切勿贸然将两只不熟悉的鸟关入同笼,以免发生惨事。有时已经配对好的种鸟,雌鸟也会忽然凶性大发,曾有雌鸟在育雏中无端将雄鸟咬死的情况发生,因此接近繁殖期饲主最好多加留意公雌鸟互动情况,只要有互相攻击的情况就应该立刻隔离。人工豢养下的幼鸟会在羽毛长成的14天后能够独立,雄鸟18个月就已经成熟,但是初次繁殖通常在3岁左右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