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鹀

黄胸鹀-->简介:
黄胸鹀也称禾花雀、黄胆鸟、黄胸鹀、黄肚囊、黄豆瓣、麦黄雀、老铁背、金鹀、白肩鹀,原产于欧洲、亚洲,包括芬兰、俄罗斯、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1773年命名,共2个亚种。
黄胸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极危(CR)物种。
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黄胸鹀-->形态特征:
雄鸟额、头顶、颏、喉黑色;头顶和上体栗色或栗红色;尾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长的楔状白班;两翅黑褐色,翅上具一窄的白色横带和一宽的白色翅斑;下体鲜黄色,胸有一深栗色横带。
雌鸟上体棕褐色或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两翅和尾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窄的灰褐色端斑亦形成两道淡色翅斑;眉纹皮黄白色;下体淡黄色,胸无横带,两胁具栗褐色纵纹。
黄胸鹀-->习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溪流、湖泊和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也栖息于有稀疏柳树、桦树、杨树的灌丛草地和田间、地头,不喜欢茂密的森林,是典型的河谷草甸灌丛草地鸟类。
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7000只。白天在地上、也在草茎或灌木枝上活动和觅食,晚上栖于草丛中。性胆怯,见人即飞走。
随季节而不同,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
黄胸鹀-->喂养:
繁殖期5-7月。在4月末5月初可听见雄鸟站在草茎和灌木顶端长时间鸣叫、求偶,鸣声清脆婉转。巢多筑于草原、沼泽和河流与湖泊岸边地上草丛中或灌木与草丛下的浅坑内,利用四周的草丛和灌木隐蔽,一般很难发现。巢呈碗状,外层由枯草叶和草茎构成,内层由更细的枯草茎和草叶构成,内垫有牛毛、猪毛、马尾和兽毛等。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6枚,通常4-5枚。。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3±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3-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