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色吸蜜鹦鹉

烟色吸蜜鹦鹉-->简介:
烟色吸蜜鹦鹉(学名:Pseudeos fuscata)又称暗色吸蜜鹦鹉、琥珀鹦鹉、烟色鹦鹉,广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整个新几内亚,除了最高的地区,亚潘岛和苏拉威西岛也有分布。1858年命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烟色吸蜜鹦鹉-->形态特征:
烟色吸蜜鹦鹉体长24-26厘米,体重117-192克。成鸟一般外观是橄榄褐色的羽毛,头部、胸前的颜色有红色、桔色、黄色3种不同的颜色,上体是暗黄色,颈部前围一条橙黄色或红色领。通常情况下,胸腹部间由一些棕色横条纹,腹部以下是黄色或橙红色;下背部和臀部,显示奶油色;底部是暗棕色,黄色或橙红色;翼下黄色或橙色。尾巴是黄橄榄色。颈的项链。鸟喙是深橙色。尾巴短圆是单调的橄榄黄色。下颌骨橙色,脸颊有裸露的皮肤,虹膜为红色,腿灰色。
烟色吸蜜鹦鹉-->习性:
通常居住在丘陵地区或陡峭的山坡中部。主要栖息在低地与海拔1500米山丘陵地,有时也出现在海拔2400米的地区。
烟色吸蜜鹦鹉群居性很强,常常大群的聚集,从20到100只左右,甚至有时更多。且发出非常嘈杂吵闹的鸣叫声,到了晚上,会形成大群公同栖息。在高海拔地区,在远高于冠层的顶部飞行。
主食为花蜜、昆虫与水果。
烟色吸蜜鹦鹉-->喂养:
它们喜欢在山区的大树下筑巢,选择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树洞,鸟巢可以连续重复使用多年。一次产2颗卵,孵化期约需25天,约8至10星期后羽毛长成。
人工饲养的雌鸟每次产2枚卵,约24天孵化。在新几内亚的烟色吸蜜鹦鹉,生殖周期很长,大约70天。
共0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