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矶鸫

白喉矶鸫-->简介:
白喉矶鸫原产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繁殖于古北界的东北部,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栖于海拔800-1800m混合林、针叶林或多草的多岩地区。
白喉矶鸫-->形态特征:
头体长17-19cm,两性异色。雄鸟蓝色限于头顶、颈背及肩部的闪斑。头侧黑,下体多橙栗色。与其他矶鸫的区别在喉块白色,除蓝头矶鸫外与所有其他矶鸫的区别在于白色翼纹。与虎斑地鸫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喉白,眼先色浅,耳羽近黑。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黯橘黄。翅黑,而腹栗,各色相衬显著。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复羽均暗褐或黑褐色,而杂以棕色,头顶成点斑状,背部则形成横斑。
白喉矶鸫-->习性:
白喉矶鸫是低山森林鸟类。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700-17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其喜欢在靠近河流附近的多岩石的山地和原始森林边缘靠近河流的次生林中活动。
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机警而隐蔽,常站在岩顶和树梢茂密的枝叶间呜叫,鸣声清脆婉转、悦耳动听,极富音韵。多在林下地面或林下灌丛间活动和觅食,秋冬季节也出入于山脚林缘疏林裸岩地带。
主要以甲虫、金龟子、步行虫、蝼蛄、蝽象、鳞翅目幼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白喉矶鸫-->喂养:
繁殖期5-7月,通常成对到达繁殖地,5月中下旬即开始繁殖期的呜叫,同时亦有部分个体开始营巢。营巢于临近河谷的林下地面上凹坑内或天然洞穴中,也在岸边岩洞与岩石缝隙中营巢,巢甚为隐蔽。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雄鸟主要寻找和运送巢材,雌鸟主要留在巢上编织。营巢材料主要为枯草茎、草根、草叶、细树枝、树叶和苔藓等,其中巢外壁多为细树枝、苔藓和枯草,内壁多为细草茎和草根。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通常l天产1枚卵,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8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淡白色或粉黄白色、被有棕黄色或肉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